記者謝鳳秋/專題報導
前言︰
豐原早期是中部木材集散地,日治時代有計畫培養漆工人才,促成了漆藝發展環境。40年前獨領風騷量產漆器外銷世界各地,但隨著林木禁伐及工資上漲,產業沒落,轉向漆藝創作發展。豐原漆藝館紀錄這段產業發展史,亦提供漆藝傳承展場。
台灣移民早期使用的傳統精緻漆器,大多從福建舶來或唐山師傅在台製作。漆器是日本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,因此日據時期,日本有計畫培植漆工人才,引種漆樹、設立工藝傳習所、推廣漆器,漆器產業得以蓬勃發展。
光復後,漆器師傅自行開業,民國五十四年時由美國投資、日本提供機器設備與技術合作,在豐原水源路設立「米爾帕赫羅工廠」,生產木製沙拉碗外銷歐美,為最具規模的木器製造廠,大量錄用本地工���。
師傅陳鈴森、劉清林、林玟南等人在工廠中學習到車工技術後,離職自行創業,提供日後豐原地區漆器產業所需木胎來源,也是豐原木器業發展骨幹。
9成漆藝廠 落腳豐原
劉清林回憶說,當時,日本人因經濟快速發展,工資高,又實施林木保護政策,高級木胎漆器成本上漲;台灣工資低又盛產木材,而到台灣來買木胎。他去日本談生意發現日本人將木胎上天然漆後,價格翻百倍,開始與有「台灣漆藝之父」美譽的天然漆工藝師陳火慶合作,也跟學「蓬萊塗」工法。
豐原地區漆藝工廠在民國六十年代蓬勃發展,有四十多間大小工廠,每年外銷日本的總金額,可達新台幣六億以上,九十%漆藝工廠集中在豐原地區。
林木禁伐 漆器業沒落
然而,民國七十五年政府宣布林木禁伐,給予三年緩衝期,加上日本人生活型態改變,漆器用量減少,及台灣工資上揚,漆器產業沒落;現今,僅剩劉清林、吳樹發等幾人還有在少量接漆器訂單。
漆器產業出現危機前夕,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於民國七十三年,在傳統工藝技術文化的研究中,開辦漆藝傳習及國內、外相關展覽、交流、推廣活動,八十四年文建會推廣民間技藝,將漆藝傳習列為優先辦理項目。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辦理陳火慶、賴高山等漆器技藝保存傳習,使此項歷史悠久的技藝得以傳承,造就許多漆藝新血。
公辦漆藝館 產業重生
豐原地區漆藝工業盛況不再,但在各方努力之下,公所籌建的國內首座公辦漆藝館於九十一年落成,擔任漆藝創新與再生火車頭。
一樓為展示場和操作工作室,展出漆器工藝史料和知名藝師作品等等︰二樓為地方文化產業展覽室和研習教室,支援傳承技藝教學、舉辦漆器DIY活動。
曾和漆畫大師王清霜學漆畫的劉清林,跨足漆器工業生產及藝術創作兩領域,他說:「工業化生產講究精準、快速,至少要學三年才能讓『髹塗』技術爐火純青;藝術創作者以創作為導向,工法難一蹴可幾,不免得花更多時間打磨,使得作品數量有限。」
縱使如此,九年來,從漆藝館一檔接一檔漆藝家作品展可看出,漆器製作在台灣已從工業蛻變為藝術產業。
文章出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豐原漆藝館-重現漆藝風華-210235135.html
我上個月去隆鼻,好痛好痛,我媽為了補償我帶我去澎湖民宿玩,澎湖那邊木業、地板、實木地板業者很多,尤其水電商、酒商都很誇張,不像之前在清境民宿那樣的"清淨",讓我以為是來應酬的。就連我姊夫經營的小琉球民宿,種負責介紹女傭、外勞、看護的人力仲介公司請她們的外勞搬過去的,還差點撞到神桌、神尊害我姊夫氣到不行。講到這個,之前我三姑投資溪頭住宿也被騙,那邊的防水施工做得有夠差,還得派漏水處理專業人士來弄,最後所有的髒亂還要台北清潔公司來掃,台北清潔公司雖然很快整理完,卻還是花了不少錢,害我三姑不能再投資綠島民宿。那種紙木箱、紙棧板這種東西,尤其紙木箱這種遇水就爛的東西最好不要拿來裝輕鋼架之類的物品,我姊夫也差點被這害到要跳杉林溪,話說他上次還問我杉林溪住宿、溪頭民宿有什麼差別,真是敗給他了。看他最近那麼慘,我就去幫他買了一個用t5燈具做的超強手電筒,讓他可以帶顧客出去夜遊,希望他不要夜遊到台北看護、台北看護中心這種地方才好,那邊可是越遊越驚悚的地方呢。除了水電材料怪怪的,連衛浴設備都髒到不行,感覺就是有阿飄那種FEELING。
留言列表